地域文化的守望者——兼评史修身的广泉寺系列

发布时间:2024-03-10 10:06:36分享: 编辑:方菲

地域文化的守望者——兼评史修身的广泉寺系列

作者:王戈

       我历来认为,一条大江大河就会孕育出一条文化带,四大文明古国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不去说它,就我们华夏文明而言,长江流域就孕育出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马家窑、半坡遗址证实了先民们的文化创造,“花儿”只能产生在黄河上游的民族地域,信天游只能产生秦晋高原,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只能产生在中下游。

       因此上,研究地域文化者必须研究地域河流。本人沿着一条古老的渭河上下奔波了大半生,发现渭河流域的文化现象从居住饮食到节庆娱乐到方言习惯,都有很多共性,也有很多差异,这些共性和差异构成了古老而灿烂的渭河文化。有感于此,曾筛选出渭河流域十八大镇打算作为文化课题进行研究,家乡陇西县选中的是首阳镇和文峰镇,但因是跨省的社科项目立项困难本人又接近退休而作罢。

       近年有幸结识史修身先生,方知他是我所憧憬的地域文化的发掘者、开拓者、守望者。他在历史研究、博物考古、书画鉴赏、民间文艺诸多领域颇有建树,成果丰硕,获取过多项奖励。他有十多项学术头衔,最养眼的有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全国文化艺术专业高级研究员、中国书画鉴定管理中心一级书画鉴定师、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顾问等;他年近古稀,坚守在故乡陇西县文峰镇,创建自己的学术平台——“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矢志不渝地发掘研究那里的历史古迹、风物变迁、人文渊源。近年他先后艰辛地实地考查、挖掘、走访、研究写出了家乡“暖泉文化”三步曲:1.“暖泉山遗址”—《五千年遗址话沧桑》(上、下篇);2.“暖泉寺”(后称“广泉寺”)—《千年广泉寺》《红色广泉寺》《广泉寺新貌》;3.“暖泉沟”—《大美暖泉沟》(上、下篇)。“暖泉文化”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凡响,本文仅就他的广泉寺系列——千年广泉寺、红色广泉寺、广泉寺新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谈谈个人的浅见。

       史学工作撮其要者,无非是两项职责:

       其一,用真切的事实对历史进行打捞与还原;其二,用担当与责任对历史作出公正的评判。史修身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在这两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向纵深探讨和商榷的余地,我们分开来说。

       首先,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大历史基本清晰明鉴了,发展到当今,虽有海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觉进行新的梳理和解读,但更多的研究者则潜心于历史碎片的打捞与还原。“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阔,泰山不弃撮土故能成其高”,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一些不起眼的碎片与细节一经发掘证实,往往能很好地补充大历史,彰显大情节。从这个方向看,史修身选择自己最熟稔的一座山(暖泉山)、一条河(暖泉沟)、一座庙(暖泉寺又称广泉寺)作为切入点,进行纵深的发掘与研究,则是对渭河文化乃至黄河文化的彰显与补充。暖泉山遗址是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存,距今约5000多年的历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内有棵千年古树龙须柳,传说中是渭河龙王大太子的化身,因何而化,皆因洮河龙王三太子发兵来抢夺渭河龙王的地盘,渭河龙王大太子被飞刀劈中,危急关头南海观音菩萨从天而降救大太子于广泉寺,遂有此古柳树。作者又借玄学考古成果验证,广泉寺是远古洪荒时期妹喜十二骏征战济南千佛山的出发地。这两段神话传说故事很有意思,渭河和洮河是黄河最大的两条支流,两河河王发兵征战争夺地盘,看中的是水草丰美土壤肥沃宜于农耕,告别原始的部落生活。占有了黄河上游的风水宝地还不满足,还要向下游推进,于是又有发兵占领济南的千佛山的传说。这两段传说仅仅是渭河历史文化中的小碎片,但却有力地证明了文化是河流孕育的,一条河流就是一条文化带,因为河流养育着人,人的繁衍生息才有文化的创造。

       及至近代,广泉寺又成了红色纪念地。1936年8月24日,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红九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陇西文峰,集结在广泉寺、暖泉沟、文峰老街一带。在广泉寺设立供给部,部长郑义斋是红色理财专家,掌管部队军需物资和军饷供应,不幸第二年在河西走廊临泽县与马家军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解放后追认为“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红九军还在暖泉沟设立政治部,部长李卓然革命一生,1980年代还出任中宣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政协常委等要职。红军还在暖泉沟搭建起临时医院,为当地老百姓看病送药。红九军在此地驻扎41天,真正起到了“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宣传了北上抗日的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种子,成立苏维埃红色革命群众组织“东铺抗日委员会”,大会推举李虎任委员会主席,潘占元等八人为委员,授予红旗一面木质印章一枚。解放前我党又以此地为根据地成立了陇右工委,组建了陇右游击队,为迎接新中国的解放培养了队伍。建国初期,陇西县的许多重要干部就出自陇右游击队。现在这里成为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长征经过陇西的历史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史修身先生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这段简短的历史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贵细节,譬如撤离时有116人报名参加了红军;譬如徐向前住文万义家四天,粗茶淡饭主人怎么也不肯收饭钱,徐向前只得将一块银元埋进香炉里,直到过年祭祖时才发现;譬如红军宁可吃野果野菜绝不侵犯老百姓,老百姓送他们煮洋芋,他们没钱就用一小袋盐抵饭钱……这些小细节一般记载中很难提到,但不可否认,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构建的壮丽史诗。细节决定成败。中国革命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

       其二,人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又说历史往往被人为的任意打扮。这就涉及到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对历史事件的定位与评介;如何定位与评介,则又彰显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正确的历史观应当是对历史的书写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人云亦云,任意打扮,就失去了“以史为镜,可鉴日月”的意义。史修身先生在广泉寺系列里发掘出这样一件史实:徐向前率领的红九军撤离文峰镇时,“东铺抗日委员会”委员、当地富有的乡绅潘占元捐款为红军送行,但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便出具一纸借条——“今借到潘占元白洋两千块,大烟三瓦盆,大事成功本利偿还。民国二十五年九月某日”盖有红四方面总部公章和徐向前个人的签名及私章。我把这点史料单另提出来,是因为它有值得讨论的价值。

       首先辨别真伪。借条根据潘占元七十岁的孙子潘成文向史修身回忆,是1958年爷爷从老宅高房梁柱间取出来展示给两个孙子看的,用改连纸(麻纸)书写,八开大小,年久发黄;注明瓦盆一尺大小;没记准日期以“某日”代替;公章私章及签名都清晰。“大事成功”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境,三军尚未会师,四方面军徐向前这样的高级将领也还没有明确他的部队要去河西还是陕北,因此可以肯定这个借条的真实性,原件如能保存下来,当是非常珍贵的党史资料。可惜,1964年社教运动中潘占元因是地主分子屡遭批斗,他把这个徐向前签署的借条出示给工作组看,组长却说“这是变天账……”其后“文革”更不敢保存,丢失了,这又涉及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这个借条爆出一件无法回避的事实,“大烟三瓦盆”。大烟即鸦片。红军有没有鸦片?要鸦片何用?在过去的记载中都是忌讳,为了维护红军的形象,即使有所涉及,也是闪烁其词,似是而非。过去对长征的宣传大多停留在用修饰词汇编织的空洞说教上,怎么怎么艰难困苦怎么怎么顽强勇敢之类的话语对当今青少年的传播力、感染力极其有限。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明白,数以万计的红军在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中要生存,要行军,要打仗,他们的军需物资从何而来?当年在边远落后的西南西北山区,大洋和大烟是最能换取武器食粮的硬通货。因此时至今日,我们没有必要再为前辈“讳”。我就认识一位老同志,读大学时加入地下党,组织上叫他休学参加革命工作,他是回族就派他到民族地区种植鸦片,与马步芳军队交换成银元送到延安。他还讲过这样的细节,红军最初穿的那种土灰军装是他们收购的土布,发动农村妇女用河滩污泥染出来的。

       史修身先生能把徐向前借的“大烟三瓦盆”明明白白公之于世,足见他在书写历史时的责任与担当,遗憾他没有展开评述。

       广泉寺系列还有一件史实也值得讨论。据考证,广泉寺为元代巩昌都总帅汪世显所建,“在手握重兵,显赫家势的背景下”“大张旗鼓的兴办儒学,嘉泽后人,新建寺院,为民祈福。”后世竖立“共襄厥事”石碑以纪念其事。作为地方历史名将,有兴儒学建寺院的善举,本无可厚非,但能否用“千秋重臣,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的谥美之词赞誉汪世显,本人认为大有商榷的必要。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异族统治的朝代,史学界公认元朝是最黑暗的王朝,12个皇帝统治90年,中间10个皇帝平均三年一换。元朝把国人分四等,汉人三等,南人(居住在南方的汉人)最低四等;又按职业分十等,读了儒家道家书的知识分子是仅高于乞丐阶层的九等人。汪世显是蒙古族汪古都人,自然是人上人的一等人。他本是金代将领,1235年投降蒙古皇子阔瑞后助元攻宋,在阳平关激战宋朝名将曹友闻,宋军大败,曹战死,汪世显遂打开通往四川的门户,长驱直入,先后攻陷了今四川重庆贵州的大片山河。1241年四川制置使陈隆之率百万之众固守成都,终因叛徒出卖而沦陷,陈隆之被俘,汪世显大肆屠城,血流成河,死尸遍野,百万人口的成都成了空城;紧接着又攻陷广汉,全歼守军三千。1243年元太宗授予汪世显巩昌便宜都总帅,赐虎符,统领秦州巩州二十余府州,军民财赋皆听其裁决,权倾一时,当年病死于任上,死后追认为陇右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各地都在竭力发掘本地的历史名人,借以提升当地的历史文化地位,但也产生了一些乱象,曹操墓之争就是这种乱象的典型,甚而至于还有人提出要让跪了五百年的奸臣秦桧站起来(重新塑像)。本人没有专门研究过元史,但在阅读地方史料时几次看到对汪世显的过高评价,总觉得有点哽喉,故而把这点疑惑提出来,向包括史修身先生在内的方家们讨教。

       史修身先生精鉴藏,善书法,喜诗词,爱文学,文史知识丰富,有着多方面的成果,本文仅对广泉寺系列作一简评,以期他能在更大文化领域更深层次上取得新的成绩,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021年7月8日于北京寓所

       作者简介:

       王戈,甘肃陇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长安大学教授,现退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树上的鸟儿》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通向世界屋脊之路》(长篇)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以上两项即今鲁迅文学奖),《江隆基》(合作编剧)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电视连续剧奖。长篇传记文学《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被评论为“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的“巅峰之作”。出版著作六部。

来源:中华网——百度百家


三个号.png

       本网业务合作:

       1,各类各行业整体策划宣传营销实施;2,电视、报纸、大型户外广告、vi设计制作发布;3,IP、城市、地标、景点、文博、虚拟人等数字化最新技术代理落地实施;4,网红之家联合打卡;5,新媒体代运营;6,会议会展及外文翻译;7,宣传片、纪录片视频拍摄制作;8,电商培训

       合作热线:17789621191(资料接收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数据、内容及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招聘广告.jpg